什么是焊接现象
1. 用J422焊条焊后为什么会出现假焊现象和夹渣应该是怎么焊
1.焊前把母材上的油,水,绣清理干净。2.出现假焊现象可能是电流过小。3.如果是多层焊接,上一回道焊答缝的焊渣一定要清理干净再焊下一道焊缝。4.焊接时根据母材厚度调整好焊接电流,注意焊条角度和运条,注意观察熔滴在溶池中流动状态。 总之,焊接是个技术活,要多练。
2. 焊接过熔是什么现象
明白一点说就是焊透了(虽然没有透光),这时可以把焊接电流调整小一些试试,焊接薄板时应特别注意,只要电流能够熔透就行,千万不要太大电流,否则不光过熔,还有可能会影响母材强度。
3. 焊接电压大了有什么现象
【转自http://www.sawchina.cn/news/content-1980.html】
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是决定焊缝尺寸的主要能量参数。
1、焊接电流
焊接电流增大时(其他条件不变),焊缝的熔深和余高增大,熔宽没多大变化(或略为增大)。这是因为:
(1)电流增大后,工件上的电弧力和热输入均增大,热源位置下移,熔深增大。熔深与焊接电流近于正比关系。
(2)电流增大后,焊丝融化量近于成比例地增多,由于熔宽近于不变,所以余高增大。
(3)电流增大后,弧柱直径增大,但是电弧潜入工件的深度增大,电弧斑点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而熔宽近于不变。
2、电弧电压
电弧电压增大后,电弧功率加大,工件热输入有所增大,同时弧长拉长,分布半径增大,因而熔深略有减小而熔宽增大。余高减小,这是因为熔宽增大,焊丝熔化量却稍有减小所致。
3、焊接速度
焊速提高时能量减小,熔深和熔宽都减小。余高也减小,因为单位长度焊缝上的焊丝金属的熔敷量与焊速成反比,熔宽则近于焊速的开方成反比。
4. 请问师傅们,用J422焊条焊时为什么老是会出现假焊现象和夹渣呢应该是怎么焊呢
一、用j422焊条手工焊接,出现假焊现象和夹渣缺陷,主要原因:
1)是焊工技术不熟练,焊接时未能分清铁水与焊渣致使夹渣,焊条角度不当造成假焊;
2)焊接电流太小;
3)是焊缝位置太窄小致使焊接操作困难;
4)其它因素如:焊机问题、焊缝坡口问题、焊缝清理问题、焊条质量问题等。
二、防止出现假焊和夹渣缺陷的措施:
1)提高焊工技术水平;
2)使用合适的焊接电流;
3)创造适合的焊缝位置,给焊工创造最好的焊接操作条件;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好评”,谢谢,您的采纳是对我莫大的支持。』
5. 通常情光下的焊锡焊接会出现哪几种不良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不良原因类型、分析及对策主要如下:
1、吃锡不良
现象为线路板的表面有部分未沾到锡,原因为:
表面附有油脂﹑氧化杂质等,可以溶解洗净。
基板制造过程时的打磨粒子遗留在线路表面,此为印刷电路板制造商的问题。
由于储存时间﹑环境或制程不当,基板或零件的锡面氧化及铜面晦暗情况严重。换用助焊剂通常无法解决问题,重焊一次将有助于吃锡效果。
助焊剂使用条件调整不当,如发泡所需的压力及高度等。比重亦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线路表面助焊剂分布的多少受比重所影响。
焊锡时间或温度不够,一般焊锡的操作温度应较其熔点温度高55-80℃之间。
预热温度不够。可调整预热温度,使基板零件侧表面温度达到要求之温度约90-110℃。
焊锡中杂质成份太多,不符合要求。可按时侧量焊锡中之杂质。
2、退锡
多发生于镀锡铅基板,与吃锡不良的情形相似;但在焊接的线路表面与锡波脱离时,大部分已沾附在板上的焊锡又被拉回到锡炉中,所以情况较吃锡不良严重,重焊一次不一定能改善。原因是基板制造工厂在镀锡铅前未将表面清洗干净,此时可将不良之基板送回工厂重新处理。
3、 冷焊或焊点不光滑
此情况可被列为焊点不均匀的一种,发生于基板脱离锡波正在凝固时零件受外力影响移动而形成的焊点。
保持基板在焊锡过后的传送动作平稳,例如加强零件的固定,注意零件线脚方向等,总之,待焊过的基板得到足够的冷却后再移动,可避免此一问题的发生。解决的办法为再过一次锡波。至于冷焊,是锡温太高或太低都有可能造成此情形。
4、 焊点裂痕
造成的原因为基板﹑贯穿孔及焊点中零件脚受热膨胀系数方面配合不当,可以说实际上不算是焊锡的问题,而是牵涉到线路及零件设计时,材料尺寸在热方面的配合。
另基板装配品的碰撞﹑重叠也是主因之一。因此,基板装配品皆不可碰撞﹑重叠﹑堆积。用切割机剪切线脚更是主要原因,对策是采用自动插件机或事先剪脚或购买不必再剪脚的尺寸的零件。
5、 锡量过多
过大的焊点对电流的流通并无帮助,但对焊点
的强度则有不良影响,形成的原因为:
基板与焊锡的接触角度不当,改变角度(3℃),可使溶锡脱离线路滴下时有较大的拉力,而得到较适中的焊点。
焊锡温度过低或焊锡时间太短,使溶锡在线路表面上未能完全滴下便已冷凝。
预热温度不够,使助焊剂为完全发挥清洁线路表面的作用。
调高助焊剂的比重,亦将有助于避免连焊的产生。然而,亦须留意比重太高,焊锡过后基板上助焊剂残余物增多。
6、 锡尖
锡尖在线路上或零件脚端形成,是另一种形状的焊锡过多。
再次焊锡可将此尖消除。有时此情形亦与吃锡不良及不吃锡同时发生,原因如下:
基板的可焊性差,此项推断可以从线路接点边线不良及不吃锡来确认。在此情况下,再次过焊锡炉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如前所述,线路表面的性况不佳,如此处理方法将无效。
基板上未插零件的大孔。焊熄进入孔中,冷凝时孔中的焊锡因数量不多,被重力拉下而形成冰柱。
在手工作业焊锡方面,烙铁头温度不够是主要原因,或是虽然温度够,但烙铁头上的焊锡太多,亦会有影响。
金属不纯物含量高,需加纯锡或更换焊锡。
焊锡沾附于基板基材上
若有和助焊剂配方不相溶的化学品残留在基板上,将会造成此种情况。在焊锡时,这些材料因高温变软发粘,而粘住一些焊锡。用强的溶剂如酮等清洗基板上的此类化学品,将有助于改善情况。如果仍然发生焊锡附于基板上,则可能是基板在烘烤过程时处理不当。
基板制造工厂在电路板烘干过程处理不当。在基板装配前先放入烤箱中以80-100℃烘烤2-3时,或可改善此问题。
焊锡中的杂质及氧化物与基板接触亦将造成此现象,此为设备维护之问题。
白色残留物
电路板清洗过后,有时会发现基板上有白色残留物,虽然并不影响表面电阻值,但因外观的因素而仍不能被接受。造成的原因为:
基板本身已有残留物,吸入了助焊剂,再经焊锡及清洗,就形成白色残留物。在焊锡前保持基板无残留物是很重要的。
电路板的烘干处理不当,偶尔会发现某一批基板,总是有白色残留物问题,而使用下一批基板时,又会自动消失。因为此种原因而造成的白色残留物一般可以用溶剂清洗干净。
铜面氧化防止剂之配方不相溶。在铜面板上有一定铜面氧化防止剂,此为基板制造厂所涂抹。以往铜面氧化防止剂都是以松香为主要原料,但在焊锡过程中却有使用水溶性助焊剂者。因此在装配线上清洗后的基板就呈现 白色的松香残留物。若在清洗过程加-醇类防止剂便可解决此问题。目前亦已有水溶性铜面氧化防止剂。
基板制造时各项制程控制不当,使基板变质。
使用过后的助焊剂,吸收了空气中水份,而在焊锡过程后形成白色残留的水渍。
基板在使用松香助焊剂时,焊锡过后时间停留太久才清洗,以致不易洗净。尽量缩短焊锡与清洗之间的延迟时间,将可改善此现象。
清洗基板的溶剂水份含量过多,吸收子溶剂中的IPA的成份局部积存,降低清洗能力.解决方法为适当的去除溶剂中的水份,置换或全部置换清洗剂。
深色残留物及浸蚀痕迹
在基板的线路及焊点表面,双层板的上下两面都有可能发现此情形,通常的因为助焊剂的使用及清除不当:
使用松香助焊剂时,焊锡后未在短时间内清洗。时间拖延过长才清洗,造成基板残留此类痕迹。
酸性助焊剂的遗留亦将造成焊点发暗及有腐蚀痕迹。解决方法为在焊锡后立即清洗,或在清洗过程中加入中和剂。
因焊锡温度过高而致焦黑的助焊剂残留物,解决方法为查出助焊剂制造厂所建议的焊锡温度。使用可溶许较高温度的助焊剂可免除此情况的发生。
焊锡杂质含量不符合要求,需加纯锡或更换焊锡。
暗色及粒状的接点
多起因于焊锡被污染及溶锡中混入的氧化物过多,形成焊点结构太脆,需注意使用含锡成份低的焊锡造成的暗色。
焊锡本身成份产生变化,杂质含量过多,需加纯锡或更换焊锡。
斑痕
玻璃维护层物理变化,如层与层之间发生分离现象。但这种情形并非焊点不良。原因是基板受热过高,需降低预热及焊锡温度或增加基板行进速度。
焊点呈金黄色
焊锡温度过高所致,需调低锡炉温度。
基板零件面过多的焊锡
锡炉太高或液面太高,以致溢出基板,调低锡波或锡炉。
基板夹具不适当,致锡面超过基板表面,重新设计或修改基板夹具。
导线线经过基板焊孔不合。重新设计基板焊孔之尺寸,必要时更换零件。
6. 低碳钢与奥氏体钢焊接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其焊接工艺要点是什么
1. 坡口的制作尽可能采用机加工V 型坡口的角度一般比同钢号相焊时的坡口角专度大
母材厚度超属过20 mm 的对接坡口宜选用U 型或双U 型坡口
2. 奥氏体不锈钢坡口侧100 mm 范围内应刷涂料以防止沾附焊接飞溅
3.气体保护焊或气体保护焊的打底焊应采用填丝的方式.
4.手工电弧焊应采用直线运条法多层多道焊控制熔池的宽度不大于焊条直径的3倍每层焊道的厚度不大于3 mm
5.预热温度按低碳钢或低合金钢的要求选用且比其同钢号焊接时的预热温度低
6.奥氏体不锈钢与低碳钢低合金钢的焊接接头一般不作焊后热处理当要求热处理时可采用在低碳钢低合金钢侧坡口表面堆焊隔离层的工艺措施隔离层堆焊后推荐进行热处,以减少母材对隔离层的稀释采用隔离层后焊缝的焊接材料应根据相应的奥氏体不锈钢母材选用当隔离层采用镍基焊接材料时焊缝亦应采用镍基焊接材料
7. 焊接时怎样分别出夹渣和假焊现象
夹渣在焊接时,有经验的焊工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假焊也是一样的。
焊接完成,通过无损检测可以看出以上的焊接缺陷。
8. 熔化焊接头中容易出现哪些脆化现象各有什么样的控制措施
(一)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
主要是指焊缝过高或过低、过宽或过窄及专不平滑过渡的现象。产属生的原因是:
1、焊接坡口不合适。
2、操作时运条不当。
3、焊接电流不稳定。
4、焊接速度不均匀。
5、焊接电弧高低变化太大。
(二)咬边
主要是指沿焊缝的母材部位产生的沟槽或凹陷。产生的原因是:
1、工艺参数选择不当,如电流过大、电弧过长。
2、操作技术不正确,如焊条角度不对,运条不适当。
(三)夹渣
主要是指焊后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产生的原因是:
1、焊接材料质量不好。
2、接电流太小,焊接速度太快。
(四)弧坑
主要是指焊缝熄弧处地低洼部分。产生的原因是:操作时熄弧太快,未反复向熄弧处补充填充金属。
(五)焊穿
主要是指熔化金属自坡口背面流出,形成穿孔的缺陷。产生的原因是:
1、焊件装配不当,如坡口尺寸不合要求,间隙过大。
2、焊接电流太大。
3、焊接速度太慢。
4、操作技术不佳。
(六)气孔
主要是指熔池中的气泡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空穴。
9. 优质的焊接表面不会出现什么现象
焊接技术1.焊接操作的程序
初学者往往认为焊接是学习中最简单的事情,这是非常错回误的,要引起足够答的重注。严格按照焊接规定进行操作才能焊出合格的焊点。
焊接操作的程序是这样:先在焊接处表面除去氧化层(可用刀片刮),再加松香后搪上锡,最后去焊接,对于每一个焊接表面都要进行上述处理。不作上述处理而直接去焊接时,焊出的焊点必然是不合格的焊点。
合格的焊点表面光洁度好,呈半球面,没有气孔,各焊点大小均匀。
不合格的焊点表面有毛刺,各焊点大小不一,焊点附近斑斑点点,焊点表面有气孔,甚至元器件引脚能动,拔动元器件引脚时引脚与焊点脱离,这样的焊点不合格,是假焊、虚焊,在电路中会出现接触不良故障,而且电路检查中很难发现这类故障。
2.焊接实验
焊接技术看起来简单,其实焊好焊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练习要一步一步进行。第一次就去焊接线路板上元器件,失败是逻辑的必然。
练习焊接技术的起步阶段可以这样:取一根细的多股导线,将它剪成十段,再将它们焊成一个圆圈。然后,在多股导线中抽出一根来,也将它们剪成十段,焊成一个圈。通过焊接导线练习,再去焊元器件、线路板。
10. 焊接不良的症状有那些拜托各位大神
1、 双面焊接时底面元件脱落 元件脱落现象是由于软熔时熔化了的焊料对元件的垂直固定力不足,而垂直固定力不足可归因于元件重量增加,元件的可焊性差,焊剂的润湿性或焊料量不足等。其中,第一个因素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在对后面的三个因素加以改进后仍有元件脱落现象存在,就必须使用SMT粘结剂。显然,使用粘结剂将会使软熔时元件自对准的效果变差。 2、 未焊满 未焊满是在相邻的引线之间形成焊桥。通常,所有能引起焊膏坍落的因素都会导致未焊满,这些因素包括: 1、升温速度太快; 2、焊膏的触变性能太差或是焊膏的粘度在剪切后恢复太慢; 3、金属负荷或固体含量太低; 4、粉料粒度分布太广; 5、焊剂表面张力太小。 但是,坍落并非必然引起未焊满,在软熔时,熔化了的未焊满焊料在表面张力的推动下有断开的可能,焊料流失现象将使未焊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由于焊料流失而聚集在某一区域的过量的焊料将会使熔融焊料变得过多而不易断开。 除了引起焊膏坍落的因素而外,下面的因素也引起未满焊的常见原因:1、相对于焊点之间的空间而言,焊膏熔敷太多;2、加热温度过高;3、焊膏受热速度比电路板更快;4、焊剂润湿速度太快;5、焊剂蒸气压太低;6、焊剂的溶剂成分太高;7、焊剂树脂软化点太低。 3、 断续润湿 焊料膜的断续润湿是指有水出现在光滑的表面上,这是由于焊料能粘附在大多数的固体金属表面上,并且在熔化了的焊料覆盖层下隐藏着某些未被润湿的点,因此,在最初用熔化的焊料来覆盖表面时,会有断续润湿现象出现。亚稳态的熔融焊料覆盖层在最小表面能驱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收缩,不一会儿之后就聚集成分离的小球和脊状秃起物。断续润湿也能由部件与熔化的焊料相接触时放出的气体而引起。由于有机物的热分解或无机物的水合作用而释放的水分都会产生气体。水蒸气是这些有关气体的最常见的成份,在焊接温度下,水蒸气具极强的氧化作用,能够氧化熔融焊料膜的表面或某些表面下的界面(典型的例子是在熔融焊料交界上的金属氧化物表面)。常见的情况是较高的焊接温度和较长的停留时间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断续润湿现象,尤其是在基体金属之中,反应速度的增加会导致更加猛烈的气体释放。与此同时,较长的停留时间也会延长气体释放的时间。 以上两方面都会增加释放出的气体量,消除断续润湿现象的方法是:1、降低焊接温度;2、缩短软熔的停留时间;3、采用流动的惰性气氛;4、降低污染程度。 4、 低残留物 显然,不用清理的低残留物焊膏是满足这个要求的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然而,与此相关的软熔必要条件却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了。为了预测在不同级别的惰性软熔气氛中低残留物焊膏的焊接性能,提出一个半经验的模型,这个模型预示,随着氧含量的降低,焊接性能会迅速地改进,然后逐渐趋于平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氧浓度的降低,焊接强度和焊膏的润湿能力会有所增加,此外,焊接强度也随焊剂中固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验数据所提出的模型是可比较的,并强有力地证明了模型是有效的,能够用以预测焊膏与材料的焊接性能,因此,可以断言,为了在焊接工艺中成功地采用不用清理的低残留物焊料,应当使用惰性的软熔气氛。 5、间隙 间隙是指在元件引线与电路板焊点之间没有形成焊接点。一般来说,这可归因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焊料熔敷不足;2、引线共面性差;3、润湿不够;4、焊料损耗等。 这是由预镀锡的印刷电路板上焊膏坍落,引线的芯吸作用或焊点附近的通孔引起的,引线共面性问题是新的重量较轻的12密耳(μm)间距的四芯线扁平集成电路(QFP棗Quad flat packs)的一个特别令人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在装配之前用焊料来预涂覆焊点的方法,此法是扩大局部焊点的尺寸并沿着鼓起的焊料预覆盖区形成一个可控制的局部焊接区,并由此来抵偿引线共面性的变化和防止间隙,引线的芯吸作用可以通过减慢加热速度以及让底面比顶面受热更多来加以解决,此外,使用润湿速度较慢的焊剂,较高的活化温度或能延缓熔化的焊膏(如混有锡粉和铅粉的焊膏)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芯吸作用.在用锡铅覆盖层光整电路板之前,用焊料掩膜来覆盖连接路径也能防止由附近的通孔引起的芯吸作用。 6、 焊料成球 焊料成球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这指软熔工序中焊料在离主焊料熔池不远的地方凝固成大小不等的球粒;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球粒是由焊膏中的焊料粉组成的,焊料成球使人们耽心会有电路短路、漏电和焊接点上焊料不足等问题发生,随着细微间距技术和不用清理的焊接方法的进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使用无焊料成球现象的SMT工艺。 引起焊料成球的原因包括:1、由于电路印制工艺不当而造成的油渍;2、焊膏过多地暴露在具有氧化作用的环境中;3、焊膏过多地暴露在潮湿环境中;4、不适当的加热方法;5、加热速度太快;6、预热断面太长;7、焊料掩膜和焊膏间的相互作用;8、焊剂活性不够;9、焊粉氧化物或污染过多;10、尘粒太多;11、在特定的软熔处理中,焊剂里混入了不适当的挥发物;12、由于焊膏配方不当而引起的焊料坍落;13、焊膏使用前没有充分恢复至室温就打开包装使用;14、印刷厚度过厚导致“塌落”形成锡球;15、焊膏中金属含量偏低。 7、 焊料结珠 焊料结珠是在使用焊膏和SMT工艺时焊料成球的一个特殊现象,简单地说,焊珠是指那些非常大的焊球,其上粘带有(或没有)细小的焊料球.它们形成在具有极低的托脚的元件如芯片电容器的周围。焊料结珠是由焊剂排气而引起,在预热阶段这种排气作用超过了焊膏的内聚力,排气促进了焊膏在低间隙元件下形成孤立的团粒,在软熔时,熔化了的孤立焊膏再次从元件下冒出来,并聚结起。 焊接结珠的原因包括:1、印刷电路的厚度太高;2、焊点和元件重叠太多;3、在元件下涂了过多的锡膏;4、安置元件的压力太大;5、预热时温度上升速度太快;6、预热温度太高;7、在湿气从元件和阻焊料中释放出来;8、焊剂的活性太高;9、所用的粉料太细;10、金属负荷太低;11、焊膏坍落太多;12、焊粉氧化物太多;13、溶剂蒸气压不足。消除焊料结珠的最简易的方法也许是改变模版孔隙形状,以使在低托脚元件和焊点之间夹有较少的焊膏。